央视网消息: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之后,制定了未来详细的发展规划。这对加速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发展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23年—2025年。突破一批盐碱地生物育种关键核心问题。突破盐碱地土壤改良与快速培肥、多水源高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生物育种—绿色投入品—标准化智慧化种养—生态化利用”的盐碱地生态化高值化全产业链条。
【资料图】
第二阶段是2026年—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创新中心。制约盐碱地保护和利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得到解决。孵化出一批科技型企业。
第三阶段是2031年以后。在我国不同盐碱类型区基本形成稳定且可持续的盐碱地综合生态高效利用模式。盐碱地后备耕地资源的作用得到科学合理发挥。
据了解,新成立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将设立东北苏打盐碱地、西北干旱半干旱盐碱地、华北插花盐碱地3个分中心,并在大庆等地布局16个技术集成应用综合试验站。
盐碱地综合利用正从“治理”转向“适应”我国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多样,开发潜力巨大,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情况如何?
目前,我国具有较好农业开发价值、近期具备农业改良利用潜力的盐碱地面积为1亿亩。集中分布在东北、中北部、西北、滨海和华北五大区域。
山东东营是我国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之一。在垦利区的东麻王村,这里的100多亩盐碱地上,首次种上了抗盐碱的小麦品种。眼下,这里的小麦已经齐穗,长势良好。
大安市是吉林省盐碱地面积较大的地区。在大安市龙沼镇的一处盐碱地改良水稻种植基地,大型整地机在田间进行泡田和打浆作业。同时,施撒改良剂和有机肥,为插秧做最后的准备。
而在环渤海地区,各地农技人员围绕旱碱麦种植中的“种、肥、播、管”等重点环节,实施了30多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旱碱麦产量连年实现高产。
据了解,目前我国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已形成了包括土壤排盐技术、土壤生物有机治盐改土技术等8大体系40多项实用技术。在品种方面,我国已累计推广了50多种耐盐碱作物品种。通过持续治理改造,我国盐碱地呈现面积总量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的趋势。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2 时代办公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联系邮箱: 514 676 113@qq.com